- 【回眸五年奋进路】从“脱贫攻坚” 走向“乡村振兴” 资阳阔步奔康再加速
- http://www.newssc.org时间:2021-11-20 14:15来源:四川新闻网
四川新闻网消息(王建军 记者 杨颜铭)五年,对于历史来说不过弹指一瞬,但对于一个正在加速崛起的城市而言,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。
过去的五年,资阳城日新月异,资阳人执着前行。
综合实力稳步提升、脱贫攻坚成效显著、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、结构转型步伐加快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、对外开放扎实推进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……回望历史节点,注定在发展的脉络里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。
五年来,资阳全市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,立下“愚公志”,下足“绣花功”,聚焦“两不愁三保障”脱贫标准,实施精准攻坚,实现32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、23.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,以实打实的成绩交出了高质量的脱贫答卷。
脱贫路上,一个都不能少。振兴路上,奏响了奋进曲。
看如今资阳大地,昔日凋敝落后的贫困村,蜕变成美丽繁荣的小康村,扶贫产业蓬勃发展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文明乡风蔚然成风,民生改善成绩可喜,生活水平持续提高,处处呈现出山乡巨变的时代画卷,群众脸上绽放出致富奔康的幸福笑容。
![]() |
中和镇明月新村 |
脱贫攻坚书写“资阳答卷”
贫困之冰,非一日之寒;破冰之功,非一春之暖。五年前,脱贫攻坚战打响,面对这场硬仗、持久仗,资阳精准施策,发出最强“动员令”,兜牢脱贫保障、增强发展动能等件件举措落实落地。
回顾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,资阳每一个脚步都踏出奋斗和拼搏,每一帧风景都写满美好和希望。
![]() |
笑迎丰收 |
一组充满温度和质感的数据,见证着五年来的脱贫攻坚之路。
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,资阳累计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47.36亿;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900余个,带动5.2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增收脱贫;完成3700余人易地扶贫搬迁和2.7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;充分发挥就业扶贫“造血”功能,全市共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7.3万人,安置贫困家庭公益性岗位3900余人;将5.2万余名无法依靠产业就业脱贫的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,做到应保尽保;全市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435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10085元,年均增长22.5%......
这是一份有目共睹的亮眼成绩单。五年攻坚战“取胜”,全市325个贫困村如期全部退出,23.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。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,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户脸上,一幅幅脱贫奔康谋振兴的生动画卷在资阳大地展开。
脱贫攻坚交答卷,乡村振兴再出发。
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,如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?资阳在不断探索中。目前建立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“1+N+1”政策体系,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,狠抓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,明确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,以此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
沃野桑田绘巨变,乡村振兴谱新章。农业发展更强、农村环境更美、农民生活更富裕……当下的资阳正朝着这样的目标,扎实推进各项农业农村工作,奏响了乡村振兴“奋进曲”。
![]() |
丰裕镇优新柑桔品种区试园 |
产业振兴亮出“资阳模式”
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两月前,九月的资阳,五谷丰熟,沃野生金。
群山中,一个个蔬菜瓜果基地托起群众的“致富梦”;田野里,一台台收割机在金灿灿的稻谷里来回穿梭,构成一幅“人欢机忙稻谷香”的画卷。
在乐至县金顺镇玉河沟村,稻谷随风舞动,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。据该村党总支书记罗莉介绍,今年初,村上整合撂荒地和闲散土地120亩种植优质水稻,首次采用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,全程机械化操作,增效提产的成效初步显现。
在这里,联合收割机一小时能收割6-8亩水稻,每亩可让农民节约成本200余元;一亩水稻大概能产出1200斤干谷子,直播水稻的技术还将逐步推广到全县各个村社。“机收水稻,不仅速度快,效率高,还减少抛洒率,比起以前用人工来收更省时省力,节约成本,太好了。”玉河沟村村民倪金华格外欢喜。
玉河沟村丰收高产,东山镇东乐村今年也趁着收获季火了一把。央视《走进乡村看小康》大型直播特别节目走进这里,带着全国观众体验蚕桑文化、畅享丰收喜悦,向大家展示一根蚕丝如何织好乡村振兴梦。
今年,由于天气适宜、技术管理到位,乐至县的蚕茧价格以56元/公斤的均价创下历史新高,东乐村今年全年预计收茧52000多公斤,收益超过280万元,通过栽桑养蚕,东乐村蚕农户均增收可达3万余元。持续高位运行的蚕茧价格,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,干劲也越来越足。
![]() |
成片的柑橘 |
在雁江区丰裕镇,“金字招牌”蜜橘今年品质、产量双提升,果农尝到了“致富甜”。目前,雁江区柑橘种植面积已超过30万亩,丰裕镇蜜柑主产区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,品种10余个,被称为 “中国早熟蜜柑之乡”。
借着这个优势产业,不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。 “8月20号左右就开始在这里帮忙,分拣装箱一天120元,可以做两三个月。” 丰裕镇方山村的刘建英告诉记者,因为在家照顾孙子,没法外出打工,就近挣钱补贴家用也挺满足。“柑橘丰收,我们开心,在这里打零工可以赚好几千元,是今年家里的一笔收入了。”
同样,安岳柠檬也迎来丰收。9月23日,在安岳县文化镇白坪村的柠檬种植基地内,村民们摘下一颗颗金黄的柠檬果,一起庆祝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到来。“今年柠檬亩产在3000斤左右,每斤价格大概2.5元,好的一级果能达到3元一斤。”白坪村村委会主任卢绍成介绍,村内共种植柠檬1400余亩,按照今年行情,能让村民人均增收六千余元。
收获的金秋,让人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成果。在资阳,各个县区正持续用力夯实特色优势产业支撑,促进乡村全面振兴。
![]() |
雁江晏家坝 |
全面小康凝聚“资阳经验”
今年4月22日,四川省举行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,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八字墙村第一书记罗林获评先进个人,“十分激动,也很自豪。脱贫不是终点,而是新奋斗的起点。”他表示,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,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。
在他的带领和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下,八字墙村从典型贫困村蝶变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,村子重展新颜,“元气满满”,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生活富裕。“真的没想到,我们村还可以变得这么漂亮。”说起家乡近几年来的变化,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刘大爷赞不绝口。
五年来,资阳市扎实推进农村路网建设,全市贫困村共建成通村通组硬化路、生产便道1300余公里。扎实推进水、电、信息三网建设,解决了1.8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,建成小型水利设施项目1600余处,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.2万亩,实施500余个配电台区改造。325个贫困村全部建成了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、村文化室、村卫生室、村便民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场所。
走进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,随处可见典雅别致的民居,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,蓬勃发展的产业,古风与现代交错,风光与文化交织,整个乡村让人感到恬静。每天来到这里的游客尽情欣赏着十里沃野的新农村风光,陶然沉醉于美丽幸福的乡愁记忆。
![]() |
稻谷丰收 |
从曾经的最差“留守村”、有名的“贫困村”,到摘得“全国文明村”“全国美丽宜居村庄”等众多闪亮头衔。当前,晏家坝村正借力乡村振兴,以“乡愁野趣”助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示范乡村公园社区。
不仅晏家坝发生巨变,黄谷村也翻身了。去年国庆假期,资阳雁江区启动乡土文化旅游活动周,天府花溪景区惊艳亮相,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。
得益于景区建设,地处景区内的黄谷村摇身一变,从“看天吃饭”的贫困村变成了风景秀美的旅游景区,仿若一颗镶嵌在花溪河岸边的璀璨明珠。当地村民感叹,不仅村容村貌变美了,自己还能就近务工,在景区内从事经营活动,真正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这些村落的蜕变都只是乡村振兴结出硕果的一个生动缩影。五年来,资阳市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,全面融入成渝双圈建设,系统谋划农业农村未来发展,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加快建设都市农业消费体验区、成渝特色农产品供给地和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。
奔走在资阳大地,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: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、一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、一座座致富厂房拔地而起、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……房子有了,保障有了,产业有了,收入增了,村民踏上了致富路,美丽乡村迈出振兴大步。(资阳市委宣传部供图)